柳州市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柳州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1-04-08 15:38    |  作者: 苏格真、韦春梅、秦川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增强“五个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党的领导,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一是切实担负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政治责任。柳州市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心工作部署,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十四五”规划,出台《柳州市贯彻落实<广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案》。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了12名创建工作人员。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在柳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切实压实民族工作责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年度民主生活会内容,纳入目标绩效、政绩考核、督查事项、政治巡察和人大、政协监督检查范畴,形成了由统战领导小组统筹,宣传、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共同负责的创建格局,确保创建任务落实到位。三是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在市委党校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基地。扎实推进“党旗耀龙城”行动,实施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建设三年规划,配强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传奇》进校园系列活动。切实推进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围绕14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开展宣讲活动,全市党史国史宣讲专家库人员34人,成员覆盖五县五区。探索建立“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等深度融合模式,不断创新党史宣教方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追逐党的足迹,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弘扬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广泛宣传柳州援鄂医疗队员的英雄事迹,讲好抗疫故事。深入挖掘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宁等坚守初心使命、践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精神,以“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蓝标河的事迹创作的彩调剧《向人民报告》,为全市人民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三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纳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教育、基层党组织学习和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基地”,聘请专家,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全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开课率达100%。向全市各族同胞发出创建公开信,设计创建标识(LOGO),开通了56路“石榴红”民族团结主题公交专线。编制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学习读本、宣传手册、海报、宣传短片(微电影)、宣传视频和《民族团结美景如画》歌曲。在媒体开设专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百姓宣讲活动,利用天气预报和气象预报“大喇叭”开展宣传,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讲好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历史故事。组织开展乡村广场舞、地方戏曲汇演、体育比赛、全民阅读、文艺培训、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写活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覆盖率达100%。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打造以“三月三”歌节、三江侗族大歌多耶节、融水芦笙斗马节、柳城壮欢蜜桔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和以国际中华奇石节、国际水上狂欢节为代表的柳州文化名片二是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与创新。传承创新刘三姐文化精神,近年来创作出民族音乐剧《白莲》、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以及舞蹈诗《侗》等艺术精品,《八桂大歌》荣获中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大型山水实景《夜话柳江》成功上演。举办了“千把芦笙闹龙潭,千人多耶唱和谐”等系列活动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三是推动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富民产业。积极挖掘有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每年组织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非遗传承人,形成有特色的“非遗旅游”模式。

共创共建共治,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一是共同创建特色品牌。按照“一进一品牌”模式推进“十进”活动常态化。进机关突出“做表率”,进企业突出“聚合力”,进社区突出“强服务”,进学校突出“入头脑”,进乡镇突出“惠民生”,进宗教活动场所突出“重引导”,进连队突出“鱼水情”,进窗口单位突出“树形象”,进景区突出“促三交”,进两新组织突出“群众性”。品牌特色突显,如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坚持“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疫情期间累计向抗疫一线及社会各界无偿捐赠超过四千万只防疫口罩,并向20多个国家出口口罩超过五千万只,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柳工集团、柳州两面针公司、柳钢集团先后获命名为“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形成全市共建共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生动局面。二是共同建设交融环境。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与贵州黔东南州等地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对接机制。各城区、开发区建立服务中心,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在市侗学会、市伊协等社团建立联系点,在市职业院校建立培训基地。每年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疫情期间,在全区率先发出专车和航班输送农民工有序返岗,为在柳务工220名新疆籍同胞送去防疫用品,为留柳过年外来务工人员“送温暖”。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柳州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2%,开展“双语双向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扫除脱贫路上的语言交流不畅让各民族在柳州感受到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情。三是共同治理基层民族事务。培育“广电说事”、“网络山歌”“刘三姐志愿服务队”、“和事佬”等多个邻里互助社区服务品牌。在与湖南通道、贵州从江等县交界的村屯建立“亲情”联建党支部,服务各族群众。建立联席制度,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在民族地区法院、司法所等开展“双语”服务,畅通少数民族群众办事渠道,广西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落户柳州三江,“遇事讲法、遇事找法”成为柳州各族人民普遍共识。

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一是以新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整车生产企业。袋装柳州螺蛳粉年销售额达105.6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为各族群众创造了25万个从业和就业岗位。二是以工促农抓好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自治县和6个民族乡如期脱贫摘帽。市区9家三甲医院与各县建立了12对紧密型市县医联体。在广西率先推行“县属轮教”,统筹市区学校直接对口帮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紧缺和校际不平衡的县一级学校。柳州成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建设试点城市,拥有中高职院校9所。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民族乡国内生产总值近5年来由6.48亿元增加到11.45亿元。三是以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稳定。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377.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6%。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连续16年上调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获评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柳州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国第,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8平方米,市区公园面积超过2000公顷,柳州成为广西首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