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柳州融水“梦呜模式”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践

来源: 柳州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2-06-21 16:13    |  作者: 苏格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广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柳州市以移民搬迁工作为抓手,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搬迁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各族群众互嵌融合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社会共同体。加深了各族群众情感上的亲近,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创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梦呜模式”,演绎出一曲民族团结交融之歌。

梦呜苗寨位于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城3公里的融水镇新国村双龙沟内,占地260亩2017年从距县城140多公里的杆洞乡锦洞村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户整体移民搬迁而来。梦呜苗寨被评为2020年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获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

生活上互嵌交融守望相助

锦洞村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是贫困户。县政府通过整体搬迁,动员锦洞村16户贫困户百余名苗族群众和他们居住的吊脚楼一起,搬迁到在县城周边生活。由政府统一规划,选址在融水镇新国村古选屯建设梦呜苗寨,涉及土地有古选屯26户汉族群众。为解决扶贫搬迁群众建设土地问题,梦呜苗寨多次古选屯群众协商以土地流转方式与景区合作,流转土地后,由梦呜苗寨无偿提供给搬迁来的苗族群众使用。这一运营模式扩大到融水各乡镇各族群众,只要愿意到景区发展,梦呜苗寨都无偿提供地基搭建搬迁出来的楼房,各族群众同住一个寨子、合作创业,共建美好家园。目前已建成苗家木楼73栋,其中脱贫户14栋。为使搬迁群众搬得出融入,民宗工作部门多次在梦呜苗寨举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随着普通话使用率不断提高,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梦呜苗寨成为搬迁群众和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家园,实现了苗寨各成员间的情感亲近目前已有5对不同民族姑娘与小伙子喜结连理。

产业里互嵌交融共同富裕

当地政府从规划和政策入手,围绕旅游业作文章,引导群众成立了大泠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有汉族、苗族、仫佬等各族社员112 人,引导村民入股发展旅游产业。在景区内还原了近百栋原生态纯木结构吊脚楼,以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村容村貌建设,形成景区独特的苗寨景观,打造大型苗族文化实景演出《苗魅》,参演人员多达150多名,主要由寨子里的各民族员工构成。景区充分开发工作岗位,引导搬迁群众合理分工、利用家里房屋开办旅游民宿、出租住房经营权、自产自销民族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参加表演队表演、进行保洁工作等各种方式就业。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

梦呜苗寨于2019年10月成功创建4A级景区。从2019年8月1日开业至今共接待游客12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000万元。不但实现了搬迁贫困户全部就业,还引来了周边各族群众到梦呜苗寨就业。在景区工作的各民族人员有400多人,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梦呜苗寨形成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不同民族在梦呜苗寨携手发展,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文化中互嵌交融美美与共

梦呜苗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中,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挖掘苗族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景区打造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互鉴的文艺作品,展现苗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建立芦笙制作、火塘文化、非遗展示馆等各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场所,经常举办打同年、打油茶、杀猪宴、唱苗歌等民族联谊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各民族在景区共同分享特色美食结交朋友,共同欢度春节、苗年、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更感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美美与共,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