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三个一”打造非遗文旅街区 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近年来,三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月也”文化内涵,在三江非遗文化街区精心打造“三个一”品牌,即一个建筑群、一台戏、一条非遗街,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打造一个特色建筑群,共建共有精神家园
三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以侗族干栏式建筑为蓝本,融合苗、瑶、壮等民族建筑元素,鼓楼、斗牛场、吊脚楼群拔地而起,既承载了侗族“聚族而居”的文化基因,又成为了多民族建筑智慧的集大成者。让各族群众在触摸“会呼吸的建筑”中,感受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守护“各美其美”的文化根脉,筑牢“美美与共”的精神纽带,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截至2025年,三江投入资金2.9亿元建设非遗文化街区,建成侗乡鸟巢、万人斗牛场、盛宴堂百家宴等民族特色建筑36座,面积2.54万平方米。
二、打造一台文化戏,共筑共有精神家园
打造《坐妹三江》实景演出,将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建筑、农耕、服饰、耶歌、婚俗等文化精心融合,淋漓尽致地全景再现侗族婚恋、劳作、歌舞、民风民俗。以“行歌坐夜情相通”为脉络,融入苗、瑶、汉等民族文化元素,推动侗族大歌、琵琶歌、芦笙乐与苗绣银饰、瑶族歌舞等元素交织,各族演员用共同的情感语言演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交”故事;通过实景演出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群演多耶互动,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了解,不断打破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将《坐妹三江》打造成展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熔炉”,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奠定文化基础。2024年,上演《坐妹三江》336场,接待各族游客达15.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达947.51万元。
三、打造一条非遗街,共享共有精神家园
以“活态传承”为理念,打造“非遗文旅街”,将刺绣、民族银饰及侗族农民画等非遗元素有机串联,构建起可尝、可观、可触、可体验的文旅融合生态链。各族游客既能目睹侗族姑娘飞针走线绣出“五谷丰登”,也可体验苗族银饰匠人錾刻“双龙护宝”,更能在侗画非遗馆里亲手绘画一件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手工艺品。非遗街已成为活态传承的“非遗博物馆”,让各族游客感受“活着的非遗”的温度与力量,实现文旅体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合;同时也成为各族群众共商共富的“创业共同体”,让文化保护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实现“以文聚人、以旅兴城”,让共有精神家园在共享中焕发新活力。2024年,非遗文旅街接待各族游客达100多万人次,实现文旅产业收入达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