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县:让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源头活水”

来源: 融安县民宗局  |   发布日期: 2025-07-15 17:25    |  作者: 罗伟、张梦茜

近年来,融安县立足“文化赋能”战略,将文化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引擎,通过深耕特色文化、实施惠民工程、推动文旅融合三大路径,形成“文化凝聚人心、发展促进团结”的工作格局,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深耕特色文化,筑牢精神根基

一是打造文化品牌,凝聚民族情感。“同唱一首山歌同跳一支舞蹈”“同庆三月三・共筑中华梦”“心手相连・融铸家园”等民俗活动为载体,通过歌舞交融增进各族群众情感共鸣,夯实“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基础。二是培育传承人才,延续文化血脉。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研讨会2场,培育新一代非遗传承人19名。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活动,将长安滤粉、烧炙等非遗技艺纳入校园教学体系,为文化传承储备后备力量,确保民族文化根脉代代相传。三是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内涵底蕴。全面梳理县域文化资源,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推动非遗元素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通过精品剧目展演等形式,持续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二、实施惠民工程,共享发展红利

一是搭建文艺平台,激发群众活力。创新打造“骑楼古韵周周有戏看”群众文艺品牌,鼓励各族群众登台展示才艺,强化其文化建设主体地位。全年开展非遗展演、“文化三进”(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及乡村文旅节庆等活动超50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各族群众。二是打造宣传矩阵,满足多元需求。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政策宣讲18场,发放宣传资料9000余份,推动共同体理念入脑入心。创新推出流动图书车“七进”服务(进镇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等),实现文化服务全覆盖,精准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三是发挥场馆作用,丰富文化生活。县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2025年上半年接待各族群众近8000人次,助力群众深入了解融安历史变迁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开设青少年书法、围棋、硬笔书法及大学生志愿者公益课堂等暑期免费培训班10场,推动文化知识普及与传承。

三、推动文旅融合,拓宽交流渠道

一是策划精品路线,体验多元文化。统筹构建“融安旅游圈”,精心设计金桔采摘游、人文风情游、春季赏花游、研学体验游等10余条精品线路,串联大洲岛(香杉阁)、仙草堂生态灵芝透明工厂、石门仙湖等景区及金桔种植基地、长安古镇骑楼街、红七军战长安遗址等节点,让游客深度体验多民族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二是打造文旅IP,增强辐射效应。连续举办23届龙舟赛,邀请桂湘黔多地队伍参赛,培育“广西龙超”城市文化IP,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以赛事为纽带,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化平台。三是深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融合。连续举办15届金桔文化节,通过短视频大赛、摄影展、电商节、农副产品展销会及广场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强化各族群众经济利益联结,铸牢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