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渡镇:“党建红”赋能“文旅兴”促团结绘就千年古镇新画卷
近年来,中渡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深度融入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之中,以“党建红”的强大动能激活“文旅兴”的一池春水,奋力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进步与古镇焕新发展的生动画卷。
一、筑牢“红色堡垒”,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来守护,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一“红色堡垒”。通过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深入各族群众,宣讲民族政策,调解矛盾纠纷,传递党的声音,解决实际困难。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各族党员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坚强核心,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激活“红色引擎”,赋能文旅产业新动能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红色引擎”作用。一是规划引领明方向。制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将民族团结元素深度嵌入古镇保护开发、业态布局、旅游线路设计中,确保发展方向不偏、文化根脉不失。该镇作为桂中革命老区的重要据点,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主线,构建“一核一轴两片区”红色文旅布局。二是党员带头促发展。鼓励和支持党员在文旅产业链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党员示范客栈、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传承工坊,成为展示古镇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三是资源整合提质效。通过党组织协调联动,整合盘活古镇内的历史文化遗址、民族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型升级。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等金字招牌,中渡镇创新“红绿组合”发展模式,将红色文化与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响水瀑布等生态资源有机结合,推出“红色教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复合型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
三、传承红色基因,焕发千年古镇新魅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中渡镇注重挖掘和利用古镇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修缮保护革命遗址,将其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大力支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扶持非遗项目,鼓励各族群众穿着民族服饰、传唱民族歌谣、展示民族技艺。通过举办“五·廿八”城隍庙会、“和家宴”、山歌、“红色记忆展”等民俗非遗资源特色活动,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体验,使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四、共享“红色成果”,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文旅兴,则百姓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各族群众。中渡镇通过创新“红色+研学+旅游+商业”模式,建成7个教育科普基地,年接待超15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拓宽了居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无论是哪个民族,都吃上了“旅游饭”,共享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积极回引人才返乡创业,中明合作社、李记大米等龙头主体,大力推行“党建+现代农业”模式,培育富硒大米、九品香莲等农旅品牌,成功打造自治区五星级农业示范区,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通过集体经济公司市场化运营,2024年启动建设中渡鹰山游乐园、“柳州阿勒泰”石林草原观光区等项目,累计实现营收60余万元。人居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纽带更加牢固。
如今,漫步在中渡镇,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各族风情交映生辉,红色记忆历久弥新,处处洋溢着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古镇振兴的第一线,引领着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执笔,继续在这幅千年古镇的新画卷上,绘就更加绚烂多彩的明天。
微信公众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