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县“五微”治理赋能民族团结进步
近年来,融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行微议事、微公约、微调处、微防控、微阵地“五微”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稳步提升。先后获评2021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第八轮自治区文明城市,获推荐为2021—2022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县(市、区)。
一、微议事,基层协商民主讲团结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注重团结各族群众力量,邀请当地各族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老人员、后盾单位负责人等,围绕各族群众关注的辖区社会治理事项,征求意见、广泛民主协商,形成“微议事”乡村治理模式,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微议事”,团结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屯管理中,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民主基层治理格局,增强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责任感。如:浮石镇六寮村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协商议事会,并建立起一项“七议三不议”议事协商制度。通过议事协商,明确“红白事”统一集中吃1餐且礼金不超过100元,村民主动无偿出让土地,拓宽修建屯级道路……2018年以来,六寮村通过“微议事”协商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26个,全村10个自然屯道路全部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六寮村入选2021年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获评第二批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目前,全县有589个村屯“微议事”协商点,113个人大代表联络站,14个政协委员联络站,2022年以来共协商解决各族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0.6万件,充分保障了各族群众平等享有合法权益,弘扬了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近年来,融安县获评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村屯10个。
二、微公约,共建共治共享护团结
围绕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环境维护、普及安全知识、倡导文明风尚等,引导和团结各族群众自行量身定制村(社区)、屯组、邻里、小区楼栋“微公约”,完善自治措施,提高文明意识,形成联治制度,做实做强社会治理最基层单元功能,提升各族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引导水平,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雅瑶乡西古坡屯针对青壮劳动力超三分之二外出,老人、小孩留守的情况,村规民约明确实行邻里“一帮一”结对互助模式,倡导团结互助,邻里相携风尚。“全国第六届文明村镇”——长安镇大洲村,围绕环境卫生保洁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各族群众与村屯公益岗、保洁员一并设岗定责划分保洁责任区,组建“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村庄保洁服务,维护村庄清洁卫生。目前,全县1729个屯(组)、小区楼(栋)通过践行“微公约”,引导各族群众和衷共济、团结互助,共建美好家园,文明风尚蔚然成风。近年来,融安县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个,自治区文明村镇13个,柳州市文明村镇23个,融安县文明村镇92个,以及市、县级文明家庭126个。
三、微调处,筑牢稳定屏障保团结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调动全县148个村(社区)、1729个屯组和小区楼栋“网格”内的各族群众力量调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事项,特别是发挥网格员的作用,在“网格”内形成对矛盾纠纷、信访诉求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的“微调处”格局,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如:潭头乡大岸村实行“网格化+调解积分奖励”工作机制,建立“六个一”(建立一支队伍、第一时间处置、开展一次讲理、进行一次回访、每月一次会商、每年一次评奖)调处模式,落实“1小时”快速调处纠纷法。通过“微调处”模式,2021年以来潭头乡矛盾纠纷案件由过去每年近百件下降为现在每年不足50件,信访案件由多发到如今实现“零上访”“零非访”。此外,融安县大良镇探索“线上线下”微端治理工作法,大将镇实行“党支部+网格员”“1+N”基层治理工作模式,板桥乡探索“纵横”调解机制等“微调处”模式,以网格小平安汇聚全县大平安,巩固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022年,融安县先后在柳州市信访工作、积案化解、“三大纠纷”调处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四、微防控,织密平安防线助团结
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148个网格,村(社区)又以屯(组)、片区及小区楼(栋)为单位划分1729个“微网格”,落实网格管理员1729人,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致知”,形成“一网统筹、事事入格”的工作格局。74个村(社区)安装综治视联网,建成“农村小天网”13689个,以及发动各族群众组建屯组、小区楼栋治安防控义务巡逻队1729支,常态化开展网格治安巡查巡防,形成对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置、保平安的“微防控”格局。网格员每天奔走在各自网格,负责网格内社情民意收集、民生服务管理、社会隐患排查等事项,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如:易地搬迁融康安置点——长安镇融康社区配备37名楼栋长(网格员),采取“13459”工作法,及时收集和解决2624户9530名易地搬迁各族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促进各族群众嵌入式幸福共居。通过“微防控”,2022年共排查发现并稳控化解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74起,化解“三敏感”问题109个,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42.3%,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2.9%,受理治安案件数同比下降7%,大良镇古兰村等3个行政村获评为2022 年柳州市平安村。目前,“微防控”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各族群众都能公平享有治理成果。
五、微阵地,坚持党建引领促团结
充分发挥148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引领作用,利用党支部、党小组、村(社区)警务室、小区物管工作室、村屯议事厅、讲理堂等“微阵地”,化解矛盾、协调分歧,解决各族群众反映的社会事务和生活服务类问题。如:板榄镇四平村平寨屯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1处老泥房废弃多年,存在安全隐患且影响村容村貌,因权属纠纷迟迟没有拆除,经四平村党支部组织“五老人员”通过讲理堂,做通当事人思想工作,权属当事人随即同意让出土地。此外,通过议事厅把平寨屯各族群众团结在一起,党员带头,各族群众自发筹集资金和无偿投工投劳,建成了聚拢人心、团结互助的议事亭、村史馆、寨牌,并开展卫生整治、美化家园等活动。通过各类“微阵地”,各族群众开展道德模范评选,举办道德讲堂、家风家训情景剧、家庭教育讲座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行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良好社会风尚。近年来,我县先后获评3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自治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8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