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县创新“143335”工作模式 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加速前行
一、强化党的领导
一是高度重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委的首要任务,纳入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明确关键领域,构建工作架构。二是理论武装。将其纳入干部、党员及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党校必修内容。并在全县30余所中小学开设相关思政课。三是要素保障。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县委年度重点工作、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与巡察范畴。制定实施分工方案,融入基层党建,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二、打造“四大阵地”
一是中华文化阵地。实施同心文化项目,建设文化设施,打造“刘三姐”“融安龙舟”等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保护“融安文场”“彩调”“龙舟文化”等文化瑰宝,推出“长安木偶戏”等一批文艺精品与文旅产品。二是红色传承阵地。建立“红七军战长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展示阐释各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实践体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三是宣传教育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进校园,培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人与“五个认同”意识。四是现代文明阵地。结合重点工作,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群众素质与乡村文明水平。利用公共场所和媒体平台宣传融安典型事迹。
三、开展“三大行动”
一是现代产业提升。强化“生态立县、特色强县、创新兴县”战略。打造香杉生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园,构建青蒿全产业链基地,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二是乡村振兴提升。巩固脱贫成果。深化防贫、产业、就业三大帮扶措施,粤桂协作成果显著。“3+N”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完善,融安金桔品牌价值飙升至100亿,稳居中国品牌百强榜前列。三是民生福祉提升。聚焦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29个零工驿站,如“老王送工”等,有效解决灵活就业难题。成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生动实践。
四、构建“三大模式”
一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推行“河长+”机制,保护水体,浪溪江、融江的水质在国家级考核中连续位居榜首。森林覆盖率79.56%,稳居全区前列,荣获广西森林县城及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多项生态荣誉。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13个风电项目纳入省级发展规划。二是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建成6个扶贫搬迁安置区,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现了“四好农村路”的全覆盖,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三是宜居康养综合发展。围绕“养老、养生、养心、养身”理念,发挥自然与中医药优势;倡导新型养老观念,开放养老机构,提升服务品质与知名度。目前,全县80岁以上老人共有9622人,100岁以上老人达到38人。
五、实施“三大计划”
一是青少年交流融合。开展多项活动,如吉林省延边与融安县青少年双向研学、登顶珠峰“勇攀高峰”山友会“逐梦辉煌”柳州融安行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篮球联赛等。增进青少年交往与融合,2024年共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千余场。二是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举办山歌联谊会,营造团结氛围;依托粤桂劳务协作,强化就业服务,2024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超十万人。三是旅游促进交往交流。借助承办柳州市第七届文旅大会的契机,推广“旅游+”模式,打造“广西龙超”城市名片。依托“月月有活动、乡乡有特色”等文化品牌,发展“美食+旅游”产业,融合非遗、美食与文艺展演,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六、建立“五项机制”
一是民族民主保障机制。强化“两代表一委员”作用,保障各民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民主权利,确保各族群众在基层各项事务中真正当家作主。二是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依托法律服务中心,实现法律顾问村级全覆盖,推动法律服务均等化。三是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深化与国家安全、政法等部门的合作,组建1710支村屯义务巡逻队。结合“雪亮工程”等科技手段,提升防控水平。四是民族领域风险机制。通过信息共享、风险评估等措施,严密防范外部势力渗透。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国家安全意识,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共筑安全防线。五是“融议心安”议事协商机制。借鉴“枫桥经验”,优化矛盾调解机制,打造地方特色议事品牌。建成123个示范点。获中央肯定与认可,成为基层治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