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坚持“四个突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 “进学校”工作

来源: 柳城县民宗局  |   发布日期: 2025-02-14 17:52    |  作者: 吴凯文

近年来,柳城县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进课堂,与学科教育、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探索出“四个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的有效举措,让校园处处结出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之果。

突出因学施教,扣紧人生“第一粒扣子”针对各学校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别在义务教育各阶段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民族常识教育、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各族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国情,了解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的自觉性,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思政课、主题班会等德育工作主阵地,广泛宣传民族团结故事,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播撒共同体“种子”,扎实推进青少年强基工程,扣紧青少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生“第一粒扣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突出文化传承,涵育青少年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涵育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文化沃土,是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底气和不竭源泉。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创建品牌。如县文昌小学以诗歌书法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依托“中国柳城兰亭学校”和南宁师范大学黄亢美汉字文化工作室打造的“书法载道 翰墨育人”诗书合一教育品牌,全校有2名老师为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词协会会员,9位老师为柳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有30多名师生的书法作品进入全国兰亭学校师生作品展,师生获奖人数达到469人次;县实验小学开展非遗彩调进校园,把彩调的部分曲目编排成简单易学的校园广播操,让学生在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中传承发展非遗传统文化,先后培养出黄嘉善、韦演洁、徐丽媛等3名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小梅花”代表,黄嘉善还获得了全市唯一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该校的典型经验获得各级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特别获央视专题报道12分钟。还有县太平中心小学非遗壮欢进校园,以壮欢社团活动为切入点,积极传承和发展壮欢文化;县凤山中心小学将龙狮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县古砦仫佬族乡龙美小学将刺绣引入课堂教育等等。

突出增进“三交”,持续增强共同体意识。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丰富师生文化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通过文艺演出、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讲团结、增共识、促和谐”为重点,加强对各民族师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深入开展青少年“三交”活动,先后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活动11场次,覆盖青少年2.5万人次。如柳城中学与新疆乌鲁木齐74中学开展“书信传递友谊·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花开成长路”、主题云队会等形式多样的“手拉手”活动,两校少先队员累计互通书信300多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县实验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潮起三月三 奋进新征程”中小学校各族青少年交流主题实践活动,5000师生齐唱山歌共庆广西三月三;县文昌小学开展“童心向党·筑梦未来”庆六一文艺汇演,通过书法诗词、太极、彩调等传统文化节目,引导少先队员从小热爱祖国,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热情;县伏侨学校开展“书香飘八桂 筑梦新征程”主题公益手拉手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等等。通过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师生的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意识。

突出阵地建设,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6个,建设一批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各类社团等宣传阵地。精心打造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1所、模范集体学校1所,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6所,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7所,打造县级研学基地4家、研学营地1家、校级博物馆1处。通过示范模范、博物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形成各校共创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