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阵地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柳北区民宗局  |   发布日期: 2025-09-25 17:39    |  作者: 陈婷玉

近年来,柳北区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创新工作方法,以阵地建设为关键切口,精心构筑起一张覆盖全域、服务多元、效能显著的“柳北石榴红”服务网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系统谋划,变“单点发力”为“体系作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个协同联动、相互支撑的物理空间网络,柳北区突破以往零散、单一的活动模式,系统性规划布局阵地建设,覆盖基层治理、教育文化、经济生产、公共服务等领域,确保民族团结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鲜明的“石榴红”视觉标识,将看似独立的阵地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满园”的转变,形成了“处处是阵地、人人是使者”的生动局面。

二、推动功能融合,变“抽象概念”为“具身体验”

坚决避免“贴标签”“两张皮”现象,着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叙事与各类阵地的固有功能、日常服务深度融合,让其可知可感、可触可及。

在基层治理阵地领域,聚力打造如长塘镇“红石榴家园”,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对接等公共服务作为载体,工作人员既是提供服务的窗口是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员,让各族群众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感受到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温暖与关怀,增强认同感。

在教育文化阵地领域指导辖区135所学校连续四年实施的交流计划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特别是“石榴籽”课堂与200余场“民族一家亲”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夯基固本的未来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各族青少年在互动、体验和创造中形成的牢固记忆和价值追求。

在经济生产阵地领域,指导辖区内企业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之家”解决各族职工实际困难、开展结对帮扶与理念传递相结合,让“共同体”在同事间的互助友爱和企业的人文关怀中,转化为团结奋进的生产力。

在公共服务阵地领域指导柳州恒达巴士公司打造56路“石榴红”民族团结专线,成为流动的风景线,让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民族团结,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三、强化资源整合,变“内部循环”为“开放共享”

柳北区着力打通各阵地间的资源壁垒,建立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学校的“石榴籽”小讲师可以到企业、社区宣讲;企业的优质资源可以反哺乡镇帮扶;公交专线串联起各个阵地节点。这种“阵地集群、功能互补、资源联动”的模式,实现了服务效能的最大化,累计覆盖和服务各族群众超10万人次,真正让民族团结阵地成为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