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区银山街道创新“五个一”工作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柳南区银山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五个一”工作方法,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同发展。街道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街道、自治区五好基层关工委、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
一、把握工作主线,强化党建引领,织密“一张网”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格局。
一是夯实政治根基。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融入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有效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形成上下齐动、多方联动、全民行动的创建工作新格局。
二是深化思想引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纳入街道社区理论学习内容,列入干部教育培训,做到及时学、跟进学、系统学,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2021年以来,全街道共开展理论学习221余次、专题培训108期1296人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党日活动72次。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出台《银山街道争创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明确了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让责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通过互观互检、人大视察、政协调研、绩效考核等形式,全力推进创建工作。街道党工委多次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对创建工作相关经费给予优先保障。
二、拓展创建渠道,创新同心载体,下活“一盘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推进互嵌式环境建设。按照街道不低于1000㎡、社区不低于500㎡、小区不低于300㎡的标准建成党群服务站点13个,总面积10680㎡。整合辖区自有自管活动场地与两新组织、教育医疗等机构的25个党组织活动场所,打造开放式、集约化、共享型、全域式推进的“15分钟党群服务圈”,以服务零距离力促进各族居民群众幸福无时差。
二是实施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每年组织1000名各族青少年举办“同心向党、快乐成长”系列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五观”,增强“五个认同”,助力祖国的下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21年以来,组织3000多名学生走街入户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引导各族群众加深交流、和谐相处、守望相助。
三是构建互嵌式就业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多形式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招聘信息推送4500条,促使辖区各民族群众充分就业。广电社区“巾帼绣坊”组织辖区下岗、待业的居民群众和困难家庭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为辖区167名各民族妇女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和再就业之路。
三、紧扣“五个认同”,促进文化交融,拧成“一股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深化宣传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社区教育全过程,列入居民公约和各级学习培训等内容。在街道微信公众号上,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工作专栏,及时推介创建工作动态78条,推广典型经验做法,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不断增进大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是推进文化自信。完善 “同心文化载体”建设,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内涵,因地制宜展示民族团结绘画、征文摄影等作品,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宣传内容。近三年来,依托各类宣传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讲及各类文艺汇演等活动近200场,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
三是弘扬优秀文化。培育扶持“红心艺术团”“舞动奇迹”“俏之梦”等30支民族文艺队。通过开展社区春晚、邻里艺术节、挑战银山记录王等活动,展示各族群众技能和风采;在春节、“三月三”、端午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元宵喜乐会、粽香话端午、民族团结同心圆百家宴等特色活动340场,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
四、整合优势资源,完善服务体系,谋划“一台账”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网格管理助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高质量发展。将全街道划分为124个基础网格,选聘130多名各族居民骨干作为助理网格员,对收集的民情诉求、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事项,分转至对应部门限时处理。将路面坑洼、违规饲养宠物、富景市场矛盾纠纷等300多个“末梢堵塞”的问题,各族群众关注的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在网格全覆盖处置,不断提升服务各族群众的精准化水平。
二是购买服务创新联系服务各族居民群众工作模式。建成“银山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孵化“红蜡烛社工站”等一批社会组织;挂牌成立“柳南区社会组织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服务中心”, 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近三年来,社会组织提供政府购买服务6796人次,全街道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是协商议事确保各民族群众平等参与各项事务。依托城区“246”协商工作机制,构建街道“民生圆桌”、社区“红色管家”、小区“百姓说事”三级协商机构,街道社区党组织会同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建立联动分析处置机制,研究处理小区增设停车位、环境卫生清理等疑难问题53个,向城区职能部门“派单”27件。提高基层党组织、各族群众对民主议事协商制度的认识,提高民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
五、防范风险隐患,倡导守望相助,结成“一条心”共促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深入推进“平安银山”“法治银山”建设,结合法律“六进”活动,举行各类法治讲座、培训、宣传112余场次,“一社区一律师一法律明白人”签约率达100%,促进各族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二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不断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舆情联动处置等机制,实行“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排查、一事一化解”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开展形势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多年来未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整合社区党组织、物业党支部、业委会(自管会)和邻里帮帮团建立“红色管家”队伍,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1+N”长效管理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人民安全感、满意度和执法满意度持续上升。由90名各族居民群众组建的“红色管家”巡逻队义务巡逻,负责治安防控、检查安全隐患、宣传法制知识等工作,构建了各族群众基层事务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