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三项计划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来源: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宗局  |   发布日期: 2024-01-24 17:25    |  作者: 吴进初、吴壮良


融水苗族自治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奋发前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成果,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大苗山处处绽放、常开长盛。

一、文旅融合,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融水依托浓郁民族风情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强化民族大团结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利用县文工团文艺队送戏下乡宣传教育演出每年200场次,通过开展非遗大集市演展和“三月三”民族演出等宣教活动,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融水民族节日多达138个,利用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融水提炼了12个精品民族文化习俗作为旅游文化产品推出同时,融水通过加大百节民俗文化节庆品牌营销力度,让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其中,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打同年成为知名节庆品牌,形成了“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活动”的文化活动品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基础上,以民族坡会、民俗节庆为载体,芦笙比响、系列民族体育运动、民歌演唱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为各族群众提供广泛交流全面交往深度交融平台,凝聚团结向心力,扎实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今年正月,融水梦呜苗寨创立十九坡会,坡会当天,来自本县及周边省市23支芦笙队参加。精彩的芦笙表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前来赶坡。通过坡会,大力弘扬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彰显融水苗族坡会文化独特魅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在梦呜苗寨内建立了芦笙制作传承室、苗家火塘文化体验楼、民族历史非遗博物馆和非遗体验馆等10处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场所,让游客零距离体验民族文化,增进文化认同。把民族传统文化节目纳入游客互动活动中,让游客切身体验民族文化,如苗族拉鼓、苗族喊酒等,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增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梦呜苗寨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案例。

二、“双语”为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融水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总人口52万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6.19%,各民族语言种类繁多。近年来,融水积极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方针,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是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效保护传承民族语言。二是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类媒体的基本用语用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三是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双语”技能培训、“双语”宣讲等接地气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三、文化共融,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融水坚持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做起,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县域内学校结构布局,广泛开展“邻里节”、“百家宴”等群众性活动,巩固发展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的优良传统,促进各族群众在文化和心理上深度互嵌融合。

融水镇苗家小镇社区,以老年人活动中心为社区交流媒介,将芦笙演奏和打油茶融合,并促其常态化,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民族居民参与到每周的活动中来,增进了邻里感情,形成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