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情况汇报

来源: 柳州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1-11-11 16:42   

一、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2009年11月26日建成开馆,是自治区“十一五”民族文化保护重点项目“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建设的博物馆群之一,共投入建设资金100万元。十年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帮助下,经过不断地建设发展,融水苗族生态博物馆作为其工作站和研究基地,已逐步建成收藏、保护、研究、传承与展示苗族传统文化的平台。

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位于安太乡小桑村下屯元宝山西麓坡腰上,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沿元宝山河谷,包括白竹、整朵、元宝、培秀、青山、小桑等苗族村寨在内,方圆10平方公里都是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展示中心建筑为苗族传统木结构吊脚楼,三栋品字型楼房,总面积594平方米,设置陈列、库房、办公、多媒体、接待等工作室。展示中心设主题陈列《广西融水苗族民俗文化展》,分“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等展区内容,展出民俗文物250余件套、图片170余幅,长期对外开放。展示中心设有工作接待站,方便科研人员食宿。小桑村距离县城67公里。

二、苗族生态博物馆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情况

1、融水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方式采取“集中展示,馆村互动”的保护模式。在保护区内建设展示中心,由小桑、培秀、元宝、江竹等几个苗族村屯组成的生态博物馆保护区构成,对苗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

2、管理方式上由县博物馆代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模式,由融水苗族博物馆管理和安排工作,指定一名在编人员负责生态馆日常管理、开放和接待工作。

3、实行对外免费开放。自建馆以来,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始终坚持博物馆公益性的原则,全面对外免费开放,共接待观众达20万余人次。生态保护区也全年对外免费开放。

4、积极开展民族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融水素有“百节之乡”美称,生态保护区内苗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正月十一、十三坡坡会,农历六月新禾节、依粉坡会,10月的芦笙斗马节苗山鱼季系列烧烤等。这些民族特色活动都已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化品牌,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苗族生态馆立足保护区中心,已成为为该地区苗族文化活态保护的一员,为保护、研究、传承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积极作用。

5、生态博物馆和生态保护区域逐步成为学术研究教学基地。生态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宣传活动,每年均协助和接待各级单位、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到生态保护区开展民族文化调研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开展生态保护区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的调查、记录和研究。几年中,共协助、接待各级单位、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到生态保护区开展民族文化调研活动达60余次,苗族生态博物馆、苗族生态保护区域逐步成为学术研究教学基地。例如,中国苗族论坛、漓江画派写生基地、广西民族摄影拍摄基地等团体机构都在这片区域开展活动。201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7套魅力乡村栏目,每年都在生态保护区的拍片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生态馆的知名度。

6、加大非物质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力度,切实开展乡村影像培训工作。几年来,生态馆工作人员利用当地节庆文化丰富资源优势,努力收集各种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资料,节日期间,深入各乡镇拍摄各种春节坡会、打同年、春社、闹鱼节、新禾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共记录影像资料50套,图片5000余幅。配合区民博举办全区民族生态摄影培训班3次,乡村摄影培训班5次,共有参加培训人员150余人次,培训效果良好。拍摄制作纪录片13部,其中《苗山剪禾》、《苗族婚礼》两部参加2013广西纪录影像展展播。纪录片《苗山剪禾》,荣获北京民族电影展“2015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志电影永久收藏奖、入围奖”。

7、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宣传工作

几年来,苗族生态馆在生态保护区整朵、元宝、青山、培秀等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共播映科普片30次、授课20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在生态保护区挖掘、发现民间艺人,在册登记档案资料10人;在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开展苗族银饰、刺绣、服装等现场制作展示和产业销售活动,观摩人数达5万余人次,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作用影响巨大。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活动,在县城广场、生态博物馆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活动,通过传承人展演和板报、资料结合形式宣传,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