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县:青蒿托起的民族大爱

来源: 新华号  |   发布日期: 2021-10-28 17:00   

↑庙鸭屯群众在种植青蒿(谭凯兴 摄)


一块泥砖难砌墙,一根木头难成梁;

众人拾柴火焰旺,民族团结有力量。

独筷夹菜难用餐,独木架桥行路难;

各族兄弟团结紧,民族进步大发展。

在融安县泗顶镇马田村庙鸭屯脱贫攻坚感恩民族文艺活动现场,欢乐的壮族群众用本地壮话唱起了动情的山歌,表达内心深处最诚挚最质朴的民族情怀。

庙鸭屯,一个昔日贫困的壮族村屯,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因地制宜,依靠种植民族医药品牌产品青蒿素原材料青蒿草,成功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覃富初,一个地地道道、敦实憨厚的壮家汉子,远近闻名的青蒿种植专业户,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是人人羡慕的富裕户,仅青蒿种植一项,每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家中早已盖起了漂亮的小楼。

与覃富初一样盖楼房的村民,全村不在少数,他们将自家的小楼亲切地称为“青蒿楼”。

庙鸭屯不过是融安县民族村屯的一个缩影,覃富初也只是千万种蒿人中突出的一员。据统计,融安县沙子、桥板、泗顶等乡镇,通过种植青蒿,彻底实现脱贫的村民不下五千户。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地处桂北的融安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县,全县共有壮、汉、瑶、苗、侗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43.5%,在沙子乡、桥板乡、泗顶镇,少数民族人口更是占到当地人口总量的98%以上,基本都是典型的壮族村屯,自古以来,都保持着浓郁的壮族风情与习俗。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不仅地处偏远,还是严重石漠化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石多土少,相当多的荒山坡地不适宜农作物的耕种,但对于一种叫青蒿的草本植物,却特别合适生长。

然而在过去,漫山遍野的青蒿草却是村民们心中的痛!它是荒芜的代名词。“蒿草满地”,除却证明地里收不了庄稼,再无任何积极的意义。

怎样才能改变沙子乡、桥板乡、泗顶镇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帮助他们走出贫困,与全县各族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生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融安县委、县政府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过程中,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重点,以新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民生改善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想方设法破解这道困扰了群众多年的难题。

那么,点石成金的秘诀在哪里呢?

机会终于来了。

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从青蒿中成功提取的青蒿素,正式成为世界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青蒿素其他作用也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应用研究。

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融安县委、县政府找到了帮助石漠化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契机:利用当地野生青蒿资源,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发展青蒿素产业!

属于浅根植物的青蒿不仅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药源植物,还是一种适生能力极强的植物,特别适合在石山地区栽培,它不与粮争田、不与蔗争地,由于味苦,羊不啃、牛不吃,在零星地块、田边地角均可栽培,是石漠化治理植物的理想品种,对促进石漠化山区经济发展和土地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融安县委、县政府联合重点扶持的民族医药品牌企业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决心开发新产品青蒿素。此项目如果能够顺利实现,不仅可以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可以直接为当地村民增加可观的收入。

青蒿素产品前景广阔。仅靠采割野生青蒿肯定不够,必须大量种植,对于石漠化山区的各族群众,无疑是一个脱贫致富的极好机遇。

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同时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团队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团队为技术顾问,开展技术合作。2005年青蒿素生产项目正式落户融安县,2006年开始投入生产,生产所需的野生青蒿草原材料全部由当地村民采割售卖给生产厂家。

随着青蒿素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也在快速增长。仅靠收集野生青蒿已经远远不够,大面积的人工种植势在必行,而且,野生青蒿的青蒿素含量较低,产量少。融安县政府当机立断,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联合申报青蒿品种选育项目,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技改合作,研发青蒿改良品种,投资超千万元培育出全球最高含量青蒿航天良种,通过试种,改良青蒿的单产量与青蒿素的单位含量及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收购野生青蒿,当地群众都很积极,因为这是“看得见的买卖”,但动员他们种植青蒿,就有些难了,当初很多人不愿意种,原因是“没种过,不晓得种”。

为了充分发动石漠化山区群众种植青蒿的积极性,融安县出台了种植改良青蒿的奖励扶持政策,并正式列入扶贫产业发展计划,让种植户直接受益。对农户进行无偿技术培训,不仅不收取培训费,凡参加培训的人员每天还发给15元的误工补贴;对所有的民族村屯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并派出技术人员,从种植到采收全程指导;采取“政府+公司+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对口进行资金、技术捆绑支持,一条龙服务,让群众种植青蒿无后顾之忧。在分时段对种植户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在相关村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户,把栽培技术培训办到田间地头。

为配合政府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在沙子、桥板、泗顶等青蒿主产区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合作社再逐村逐屯与每个农户签订《青蒿叶产销合同》,按高于市场价20%的保底价收购青蒿原料,让当地各族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对于种植青蒿的各族群众,由政府出资按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直接给予分档补贴,贫困户每亩可得补助款500元,非贫困户每亩补助300元。2013 年起,更将政府奖励补贴列入广西“十百千”项目工程,大大激发了当地群众种植青蒿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仅沙子、桥板、大良三个乡镇,最多时有种植户逾5000户,种植面积达万亩,户均年增收超过4000元。青蒿种植辐射农户面广,农户增收快、劳动强度低,老少均可参与,可解决因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后造成的劳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在融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把青蒿种植的范围扩充到了融安之外的大化、罗城、都安等石漠化贫困山区。近年来,已在全区拥有种植户1万余户,种植面积25000多亩,其中建档贫困户逾4000户。每年收购青蒿原料5000余吨,产青蒿素80余吨,付给农户青蒿收购款4000多万元。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三赢局面。

青蒿种植项目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增收。

青蒿素是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目录的抗恶性疟疾首选药物,其发现者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承载中华医学光辉、解决疫区特别是非洲几亿人口生存问题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商品。融安县年产青蒿素已占到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全国产销量的百分之九十,稳居国内产销量第一。每年能够救治上亿人,可减少30万非洲儿童的死亡。

从2005年实施青蒿项目以来,融安县坚持科技创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拥有目前全球含量最高和产量最高的良种、全国领先的青蒿素绿色提取发明专利,大大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山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与科技扶贫、民族发展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扶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成就了青蒿托起的民族大爱。

“搭帮党的民族好政策,千方百计为我们谋福利,不然哪有我们壮乡人脱贫致富的今天!”

这是庙鸭屯壮族群众最感慨的一句话。折射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折射出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和群众的关怀,折射出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是含蓄的壮乡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表白。


作者简介

马昌华,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作家协会委员、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延河》《湖南文学》《鸭绿江》《广西文学》《星火》《花溪》《写作》 《今古传奇》《佛山文艺》《绿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 等,入选《中国当代诗库》《散文诗精选》等选本,并获各种文学奖多项。出版小说集《南漂者.随风的日子》,长篇小说《桔颂》 《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长篇小说《桔颂》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定点深入生活签约扶持项目。《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入选2021年度全国农村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并获2020年度广西乡村题材重点文学作品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