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红领非遗传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侗能”

来源: 三江县委统战部  |   发布日期: 2025-01-15 17:10    |  作者: 莫珍世、吴甜甜、滚亿忠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党建+非遗+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把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度融合,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注入“新侗能”。

一、党旗领航筑“堡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侗力”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采取党建联建、“一对一”结对帮扶等举措加强对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行业的两新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组织非遗党员传承人带领群众创作出来的侗族刺绣、三江农民画作品走出三江,走向国际。一是强化组织建设。从全县262名侗族大歌、多耶、三江农民画等非遗传承人中发展培养、择优吸纳65名成为党员,在侗族刺绣、三江农民画等领域组建4个党组织,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组织保证。二是结对共建帮带。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按照“1个机关党组织+1个非遗党组织+N名非遗传承人+”的结对帮带模式,从机关单位选派党建指导员深入非遗党组织指导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成对子46对、培养出1560余名非遗爱好者。三是注重思想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主线,将三江侗族博物馆等22个文博单位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做好对外宣传与实践教育活动。指导各领域非遗传承人成立创作协会5个,创作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侗族大歌、琵琶歌、多耶等156个作品,录制侗族大歌50余首,录制侗戏120余部。

二、先锋引领育“新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新引擎”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入开展“非遗五进”特色教育活动,通过组织非遗党员传承人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景区,为群众、学生及干部免费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还让非遗保护与传承从“独乐乐”变为“众乐乐”。一是持续开展“非遗薪火”进农村。由村(社区)党组织发动,非遗党员传承人牵头,利用侗族“鼓楼讲堂”“油茶坐夜”“风雨桥上画生活”等形式,为侗族大歌、耶歌、琵琶歌和三江农民画等非遗爱好者,累计举办培训班210余场次,培育农村非遗爱好者6000余人次。二是结对共建“非遗课堂”进校园。建立“1个非遗党员传承人+1个学校党组织+N个图音体党员教师”结对共建“非遗课堂”模式。先后组织65名非遗党员传承人与县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联合建成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9个,并将其同步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设“童唱侗歌”“齐绘侗画”“非遗故事话团结”等非遗教学课程17类,教育学生时刻保持一颗红心永向党。三是深化推行“非遗带侗”进机关。依托“侗感党课”“青年夜校”形式,组织非遗党员传承人走进机关单位为干部开展侗语、侗绣和侗族大歌、琵琶歌、耶歌等培训190场次,参训学员3000余人次,着力推动形成“人人都会讲侗话、人人都会唱侗歌、人人都可以讲解侗族文化”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党员干部在一线推进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新引擎”。

三、多元协同挖“富矿”,为激活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潜力打开“新局面”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注重联动和活化本土非遗特色资源,通过精心组织走出侗寨,到区内外开展文旅推介会,不断推动非遗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助力各民族群众相融相促。 一是深化区域协同“共建”。多元探索“党建+非遗+民族团结”新路径,加强与区内外文旅部门沟通对接,今年以来共组织走进北京、湛江、重庆等地开展推介活动6场次,着力跨区域推动非遗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协调联动“链条”。推行“非遗+景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依托程阳八寨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江县城大侗寨景区,以开展全国春节“村晚”及“春到万家”群众文化主会场活动和侗族大歌节、侗族多耶节等,由景区所在村(社区)党组织牵头,景区党组织引领,非遗党员传承人组织,带领群众开展侗族大歌、百家宴、琵琶歌、刺绣等非遗展演活动,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新血液”。三是活化非遗传承“共铸”。建成10大非遗传承基地、16个自治区级保护示范户、2个自治区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家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先后开发三江农民画、侗绣、吉祥花等非遗衍生品、旅游文创产品等侗族特色非遗文创产品15款,有效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激活侗乡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